目 录
前 言 5
第一章 总则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6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8
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10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0
第二节 机遇挑战 14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 18
第一节 战略定位 18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9
第四章 聚焦产业发展重点 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22
第一节 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22
第二节 培育新兴产业高地 27
第三节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32
第四节 谋划数字产业标杆 36
第五节 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 38
第五章 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统筹联动发展 40
第一节 坚持“一核”引领 41
第二节 做强“三极”支撑 49
第三节 建设“多园”联动示范带 55
第四节 推动南北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 59
第六章 扩大制度型开放 推动开放合作量质齐升 63
第一节 构筑区域合作新格局 63
第二节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64
第三节 推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 68
第四节 提升开发区开放载体能级 70
第五节 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 72
第七章 强化创新引领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73
第一节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73
第二节 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75
第三节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载体 76
第四节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79
第八章 坚持绿色低碳 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82
第一节 节约集约用地 82
第二节 促进开发区绿色升级 86
第三节 推动节能减排 88
第四节 提升开发区本质安全水平 90
第九章 组织实施保障 92
第一节 注重统筹协调 92
第二节 完善体制机制 93
第三节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94
前 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三主一基地”发展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引领区,为践行好“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提供坚强有力支撑,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关于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若干措施的通知》(商资函〔2022〕549号)、《江苏省开发区条例》《江苏省“十四五”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苏商开发〔2021〕298号)、《关于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若干举措的通知(苏商开发〔2023〕55号)》以及《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宿政发〔2021〕16号)、《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宿发〔2022〕8号)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紧密围绕“三主一基地”发展定位,以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为动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产业集聚和招大育强为重点,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创新实干,更好担起开发区“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质量优先,高端发展。坚持以制造业为主体,统筹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更好发挥开发区在吸引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方面的平台作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京东等特色平台优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内外联动,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耕长三角一体化,深度、错位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错位化选择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产业发展要素共享共用。
——整合优化,特色发展。有序推进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南北共建园区、“一区多园”特色园等各类开发区统筹规划与空间整合,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功能开发,促进开发区功能拓展与完善,推动开发区区域分布更加均衡,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特色更加突出。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指引,以市场化和去行政化改革为核心,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好开发区和行政区权责不清,社会包袱沉重等突出问题,推动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焕发体制机制活力。坚持创新驱动,支持开发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优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生态集约,绿色发展。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以绿色集约理念推动开发区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强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规划所称开发区,指的是宿迁市域内7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5家南北共建园区和10家“一区多园”特色园。其他类型开发园区或规划期限内新设立的开发园区,可以参照本规划执行。
7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分别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宿迁经开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沭阳经开区)、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宿迁高新区)、泗阳经济开发区(简称泗阳开发区)、泗洪经济开发区(简称泗洪开发区)、宿城经济开发区(简称宿城开发区)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简称苏宿园区)。
5家南北共建园区,分别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沭阳工业园(简称昆沭工业园)、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泗阳工业园(简称吴泗工业园)、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泗洪工业园(简称常泗工业园)、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宿豫工业园(简称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和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宿城工业园(简称吴宿工业园)。
10家“一区多园”特色园,分别高墟临港产业园(简称高墟特色园)、马厂装备制造产业园(简称马厂特色园)、贤官绿色家居产业园(简称贤官特色园)、王集高端家居产业园(简称王集特色园)、新袁食品加工产业园(简称新袁特色园)、上塘纺织服装产业园(简称上塘特色园)、双沟食品酿造产业园(简称双沟特色园)、界集设备制造产业园(简称界集特色园)、来龙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园(简称来龙特色园)和龙河机电装备智造产业园(简称龙河特色园)。
本规划基期年为2022年,规划期限为2023—2030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0年。
图1-1 宿迁市开发区现状分布图
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发展现状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市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坚持“四化”同步、彰显特色优势,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作出积极贡献。
综合发展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全市开发区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多家开发区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2年,7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含5家南北共建园区,下同)集聚规上工业企业1275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931.5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59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9%、10.09%、11.3%,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87.32亿元、外贸进出口77.1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3.7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91%、92%和98%,贡献度稳步提升。10家“一区多园”特色园实现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0.95亿元,同比增长11.58%。
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优化“1689”和“1+5”产业链招商体系,推动形成市领导积极参与、市级部门靠前服务、各招商局冲锋在前、各开发区主动承载、多方力量广泛联动的招商新格局。各开发区围绕“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持续招大引强,全市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80%以上落户开发区,天合光能、盛虹、桐昆恒阳化纤、斯迪克新材料等多个百亿级项目接续落地,晶硅光伏、高端纺织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酿造、新型膜材料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2022年,开发区贡献了全市99.2%的新能源产业产值和82.2%的高端纺织产业产值。
表2-1 各开发区产业情况表
开发区名称 |
主导产业 |
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宿迁经开区 |
光伏新能源、绿色食品、智能家电、新型电子信息 |
797.78 |
沭阳经开区 |
机电装备制造、高端纺织、电子信息 |
616.6 |
宿迁高新区 |
新材料、食品饮料、智能装备制造 |
445.15 |
泗阳开发区 |
高端纺织、绿色家居、食品饮料 |
389.91 |
泗洪开发区 |
新材料、机电装备、电子元器件 |
321.55 |
宿城开发区 |
纺织服装、激光光电、绿色建材 |
241.1 |
苏宿园区 |
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 |
119.42 |
双向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开发区加快双向开放和发展,推动宿迁分别在2021和2022年获省政府外贸稳定创新发展与外资工作督查激励。外贸方面,2022年,开发区外贸进出口总额77.19亿美元,同比增长37.8%,增速高于全市11.9个百分点。外资方面,仅“十四五”开局的前两年,实际使用外资已超过“十三五”五年的总和,2022年,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75.63%。此外,与长三角及“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合作开放取得新进展,2022年全市开发区新增项目中长三角投资占比68.2%。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坚持以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载体建设。2022年,7家开发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549家、同比增长29.18%;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超50%,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总数41.2%,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基本实现5G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2家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4家创成省级特色创新产业园、2家创成省级智慧园区,建成3个重点实验室和1个院士工作站,创成省级智能工厂15家、智能车间39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5家,开发区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绿色低碳发展加速推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总目标,开发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力度盘活再利用低效工业用地,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推动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转型。宿迁经开区、泗洪开发区、宿城开发区获批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苏宿园区获评江苏省首批“省级绿色生态城区高品质建设示范区”、国家首批“健康社区”。全市开发区工业用地率平均值69.85%。
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立足于“园区事园区办”,在开发区内深入推行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事项赋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一件事”办理、一站式“园区服务平台”建设等,强化“亩产论英雄”,实施“拿地即开工”。宿迁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五证齐发”常态化,审批时限压缩70%、环节压缩62%;苏宿园区率先开启省级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职工满意度调查被人社部评为典型示范案例;泗阳开发区“极简审批”改革相关做法被省委改革办刊发推介。深入开展开发区区域评估和成果应用,改革成果应用超900例,宿迁高新区水资源论证、沭阳经开区气候可行性论证等3个案例入选全省第一、二批实践案例。
进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各开发区发展速度还不快,开发区在全国、全省整体排名处于中下游,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质态偏低。各开发区产业体量和能级还不够高,缺少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在全省分工中份额不大,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与周边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产业总体上位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开发区之间的产业联动程度有待提升。开放创新成效有待提升。受高校、院所等人才资源不足和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限制,开发区创新能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企业不多、科研转化成果不高、产出效率偏低。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开放载体平台功能不完善,开放发展后劲支撑不足。集约发展还需加强。空间利用不够高效,目前,全市开发区综合容积率相对偏低,土地空间、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开发区项目前期评估不足、门槛不高、把关不严,开发区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与苏南开发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节 机遇挑战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开发区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发展机遇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产业升级新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以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驱动“光储充”新能源、高性能新材料、数据生产与流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格局迎来转变。对我市开发区是一个难得机遇,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抢占光伏储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先机,实现系统化变革、整体性跃升;有利于推动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有利于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重大战略辐射带动开放合作新空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宿迁产生叠加红利,产业合作、平台共享、创新交流、要素互补等方面越发紧密。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政策意见,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支撑和外部环境。全省大力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在宿迁交汇叠加,为我市开发区更好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参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南北共建园区等战略举措的持续推进,也为开发区富集要素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多机遇。
新政策新措施保障的程度前所未有。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若干措施》《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江苏省出台《关于推进全省经济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宿迁经开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支持宿迁高新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全市开发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这些新政策与针对性措施相互印证、配套协同,将产生更大的叠加效应,为开发区提供强大助力。
二、主要挑战
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宏观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开发区面临高端回流、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美国提出“决定性十年”概念,对我国高新产业实施封锁围堵;欧美国家推动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战略,制造业本土回流趋势明显;东南亚、非洲等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阵地;贸易摩擦加剧,人员技术交流受阻,给开发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国内环境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仍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
激烈竞争态势带来巨大压力。伴随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各类开发区围绕中高端产业和人才招引、自贸区等高规格开放平台打造,竞争趋于“白热化”。特别是周边区域间政策红利日益趋同,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尤其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招商引资、人才吸引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连云港自贸区、徐州淮海经济圈的形成,在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不可避免产生“虹吸”效应。与西部后发城市相比,宿迁开发区资源要素优势、区位优势不够突出,高端创新资源、产业生态优势不够明显,未来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方面可能面临来自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挑战。
资源要素制约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绿色节能等要求下,废气废水排放、土地、能源等关键生产要素指标管理将更加严格;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碳关税”将从2026年起实施征收,布局在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企业碳排放外部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发区面临着总量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目前,宿迁市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仍偏重于传统,尤其是机电装备、食品饮料等产业占比较大,不少开发区的可利用空间不足,低效用地大量存在,存量盘活利用率不高,难以支撑新企业的落地需求。开发区企业的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转型成效有限,能耗和污染问题仍需重点关注,产业提质增效、提档转型的压力与紧迫性进一步加大。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打造经济发展“主战场”。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6+3+X”产业和20条重点产业链为导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补链强链壮链”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区,推动全市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特色产业更加鲜明。
——打造对外开放“主阵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积极响应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速畅通区域经济内循环,提升区域影响力。持续彰显开放发展底色,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开发区稳外贸稳外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
——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为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有效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与高端创新人才,进一步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市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明显跃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更高水平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改革示范效应强力显现、绿色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地,建设长三角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开发区形成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一区多园”特色园多级衔接、功能互补、梯次发展的格局。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均达15%以上,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省级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力争达到全省开发区中游以上水平,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不低于80%,全市开发区形成千亿级产业链2条、超五百亿级产业链3条、超百亿产业链十余条,完成年度工业投资150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建成省级智能车间60家,完成打造智能工厂18家,实现“上云”企业1800家,数字化转型与产业融合成效卓著。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到2025年,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在10亿美元左右,利润再投资占总量比重超20%。进出口总额达到90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80亿元,外贸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成为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战略节点、中国跨境电商贸易示范基地。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开发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90%;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凸显,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年度有效发明专利净增量500件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人以上,各类人才数量稳步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创新驱动指标达到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省级开发区创新驱动指标力争达到全省开发区中游以上水平,成为全省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样板。
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到2025年,开发区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用水量逐年下降,工业用地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重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亩均投资强度平均水平超过360万元,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成为苏北地区低碳集约发展模范先锋。
二、远期目标
到2030年,全市开发区产业高位运行,重点产业链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现代产业体系特色凸显,成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主引擎”。开放合作深度落实,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支持全市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普及,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效果显著。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省内中游以上水平,支撑宿迁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表3-1 宿迁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计量单位 |
2022年现状 |
2025年目标 |
产业发展 |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 |
% |
10.09 |
1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 |
% |
11.3 |
15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 |
% |
38 |
50 |
|
主导产业产值比重 |
% |
65.94 |
80 |
|
千亿级产业链数量 |
条 |
0 |
3 |
|
超五百亿产业链数量 |
条 |
1 |
3 |
|
省级智能车间 |
家 |
39 |
60 |
|
智能工厂数量 |
家 |
8 |
18 |
|
“上云”企业数量 |
个 |
1264 |
1800 |
|
开放合作 |
实际使用外资总额 |
亿美元 |
11.63 |
15.5 |
利润再投资占总量比重 |
% |
4.33 |
20 |
|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77.19 |
90 |
|
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38.68 |
80 |
|
技术创新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个 |
549 |
800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 |
% |
90.75 |
>90% |
|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值 |
% |
2.07 |
3 |
|
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 |
人 |
187 |
500 |
|
绿色低碳 |
亩均投资强度平均水平 |
万元/亩 |
— |
360 |
亩均税收平均水平 |
万元/亩 |
— |
10 |
|
省级以上生态园区数量 |
个 |
5 |
7 |
第四章 聚焦产业发展重点 完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立足现有发展基础与空间布局,锚定国家和省、市重大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突破产业链缺失环节和关键领域,全力攻坚千亿级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制高点,锻造独具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增强开发园区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节 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坚持以量质齐升为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企业培育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政策集成为保障,发挥各开发区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横向一体化布局,综合施策,用三年左右时间,全力推动全市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三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加快融入全省产业发展大格局。
一、着力提升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能级
依托宿迁经开区、泗洪开发区、苏宿园区等园区发展基础,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加快发展氢能、锂离子电池、储能,推动全市以晶硅光伏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202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打造全国领先的“光伏之都”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支持研发和运用双硅、黑硅、全背电极、异质结、钙钛矿等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以及多主栅、多分片、并片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光伏新能源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做大切片、电池片、组件规模。加快引进光伏玻璃、银浆、涂锡焊带、背板、封装材料、型材等配套企业和光伏生产设备企业,不断扩大光伏应用规模,形成完整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加快氢燃料电池项目建设,力争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抢抓新型储能电池发展机遇,加快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储能项目建设,推动光伏、动力电池、新型储能一体化发展。
专栏4-1:光伏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
先进光伏电池片:围绕既有先进研发能力,前瞻探索布局全背电极、异质结等新型产线技术路线,关注电池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PECVD)、原子层沉积(ALD)、等离子氧化、等离子辅助原位掺杂(POPAID)生产技术及装备,围绕先进研发机构持续攻坚钙钛矿单结、叠层电池技术。 功能玻璃:结合现状产能产力,围绕宿迁钢化玻璃、耐高压玻璃、光伏玻璃等传统强势环节,持续降本增效,加强高应用玻璃产品的产量与成本控制能力,培育构建玻璃产业集群的上游石英、纯碱等高质量供应商体系。 先进硅片:结合既有研创机构,探索先进单晶硅片、大尺度硅片等生产工艺和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 其他先进光伏部件:以既有研发机构为支撑,在背板、玻璃、封装胶膜、逆变器等领域加快布局前沿研发能力,实现创新链的延伸。 动力电池:铅酸电池转型新型环保、长寿命、低成本铅炭电池,开发高导电的专用多孔炭材料,推动正负极板栅的塑铅复合化,减少用铅量,提高电池比能量;考虑结合现状汽车部件产能储备,引导与锂电池板块形成互通合作,聚焦电动汽车新型锂电池、先进三电系统领域,进行外部招引与内部培育。 新型储能:布局先进锂离子储能电池、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氢燃料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等前沿储能技术。 氢能:谋划突破低成本高效绿氢制备、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氢能储输、加氢站建设运维、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电堆、材料等核心氢能产业环节,并试点发展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的氢能应用。 |
二、做大做强高端纺织产业集群
依托宿城开发区、沭阳经开区、泗阳开发区等相关园区发展基础,重点发展差异化、功能性、高性能化学纤维,大力发展品牌服装、高档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全面融入江苏高端纺织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全市以化学纤维为支撑的高端纺织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放大“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效应,打造名副其实的“新兴纺都”。聚焦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领域,不断扩大高端化学纤维比重。推动百亿级化学纤维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化学纤维产能规模,形成全国化学纤维产业新地标。依托化学纤维规模优势,引进和建设新品纱线、高端面料、服装服饰等中下游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个性化设计和健康睡眠等家纺产品,不断拓展户外、装饰等应用新领域,鼓励发展卫生护理、医用防护、化学防护等医卫用纺织品,不断提升服装创意设计,打造时尚品牌。延伸发展纺织装备,包括纺织绿色生产装备、纺织智能加工装备、高技术纺织品装备等,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推进纺织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专栏4-2:高端纺织产业发展方向 |
高端化学纤维:重点引进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产业用纤维材料项目,培育高端特种纺织企业。优化纱线制备和织造工艺,提高棉、亚麻、涤纶、牛仔等特色面料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新型面料:关注石墨烯面料的研发与应用,研发高性能纺织纤维、导电织物、亲肤织物、智能纺织品等产品。 纺织中下游:研发抗菌、除臭、吸湿排汗、抗静电、抗起球等先进纺织纤维面料;大力发展特色服装、服饰、绿色环保、个性化设计和健康睡眠等,不断拓展户外、装饰等应用领域,鼓励发展卫生护理、医用防护、化学防护等医卫用纺织品,不断提升服装创意设计,打造时尚品牌。 先进化纤纤维:探索发展面向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应急安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特种化学纤维,培育研发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聚酰亚胺(PI)纤维和聚苯硫醚(PPS)纤维等前沿化纤产品谱系。 纺织装备:重点发展纺织绿色生产装备、纺织智能加工装备、高技术纺织品装备、纺机企业智造升级、纺织机械共性技术和纺织机械标准体系。 |
三、持续构筑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依托宿迁经开区、泗阳开发区、宿迁高新区等相关园区发展基础,巩固提升酿酒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调味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推动全市以酿酒、调味品为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202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打造“中国酒都”现代化样板、“长三角中央厨房”。重点支持白酒、啤酒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化、差异化酿酒企业,突破酒类风味设计、智能化酿造、菌群功能调控、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持续塑造酿酒高端品牌形象,全力支持洋河股份做大做强。依托洋河新区酿造产业园,着力发挥酿造产业特色,完善配套环境,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江苏省酿造产业园。迎合消费升级,加快发展零添加、有机酱油、蚝油等健康、高端调味品,逐步向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保健化转变。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需求的功能性食品为方向,不断提升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烘焙食品、饮料、预制菜、果蔬制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探索发展蛋白质饮料、代餐食品等新产品。
专栏4-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 |
高端白酒:以洋河酒厂、双沟酒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高端白酒,扩大高端产品的比重和市场占有率。突破酒类风味设计、智能化酿造、菌群功能调控、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发展与白酒发酵、蒸馏、灌装、窖藏等工艺配套的智能化成套设备,打造高效化、专业化、自动化的包装生产线。 啤酒:以百威啤酒、青岛啤酒为支撑,积极发展精酿啤酒,进一步做大啤酒产能。 酒全产业链:积极引进红酒、洋酒等生产企业和项目,延伸发展发酵、蒸馏、灌装、窖藏等智能化成套设备、包装生产线和检测技术设备,以及名酒古镇、酒庄酒街等酒文化、酒旅游等新业态,打造酒全产业链。 食品加工:研发落地畜禽自动化屠宰技术,食品非热加工、高效分离技术,攻关卤制加工、冷冻保鲜及储存、食品高值化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领域。 食品品类:加快发展零添加、有机酱油、蚝油等健康、高端调味品,不断提升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烘焙食品、饮料、预制菜、果蔬制品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探索发展蛋白质饮料、代餐食品等新产品。加强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酿造产业的应用。 |
第二节 培育新兴产业高地
积极探索具备竞争实力的新兴产业增长点,整合提升膜材料、电子信息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一、积极提升膜材料产业总体竞争力
围绕打造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科技水平最高的膜材料产业基地目标,依托泗洪开发区、宿迁高新区等相关园区发展基础,做强功能性母料、基材制造、功能膜制造等优势领域,加快做大产业规模,推动全市膜材料产业2025年产值突破350亿元。重点发展光学膜、电子膜、太阳能电池背板、电池隔膜、过滤膜、分离膜等功能性薄膜。加快发展BOPET、BOPP膜,加快基材产品性能改善。巩固镀铝膜、热收缩膜、电池标签等优势,积极发展镭射膜、转移膜等新型包装材料。大力发展可回收降解农用膜。
专栏4-4:膜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
光学膜:在现有偏光片、增亮膜、导光膜、反射膜等大宗应用基础上,发展石墨烯柔性显示膜、宽幅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导电膜、裸眼3D 光栅膜、聚酰亚胺膜等显示膜组,发展透明聚酰亚胺硬化膜、偏光片防眩光三醋酸纤维素硬化膜、防反射硬化膜、低闪点防眩光硬化膜等触控模组薄膜。引导光学显示膜产业向上游布局光学级耐高温聚酯薄膜、聚碳酸酯等高分子改性材料,光学胶、紫外光固化胶等涂层、粘接层基础原料和光扩散粒子、散射体等功能助剂材料项目,向下游招引高清真彩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显示、3D 显示等显示面板项目。 新型包装膜:结合头部企业市场优势,壮大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流延聚丙烯薄膜产业规模,鼓励双向拉伸尼龙薄膜、铝塑复合膜,聚四氟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透湿防水薄膜,多层复合共挤出等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与引进,加快双向拉伸聚乳酸薄膜、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聚碳酸亚丙酯等全生物降解型包装膜及制品的发展。引导包装膜向高附加值的药品、器械、试剂、制剂等医疗应用领域包装、重载型包装方向发展。结合绿色家居产业,发展家具表面装饰膜、封边膜等。打造电池标签膜、防伪标签膜等特色产业。 新能源膜:重点引进发展太阳能电池用背板保护膜、光伏胶膜、新能源电池隔膜、铝塑膜项目。储备培育面向燃料电池、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的高性能离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以及作为散热和保护用的镀铜膜。面向节能环保行业优先发展石墨烯远红外电热膜、辐射制冷薄膜、相变储能薄膜等。加快制冷薄膜与防水卷材、帐篷户外用品、节能建材、隔热保温建筑窗膜、车衣膜、车窗膜等终端产品延伸发展,开放应用场景,加强示范应用。 电子膜:着力发展低介电常数液晶聚合物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聚四氟乙烯膜,柔性显示领域高性能导电膜、4-甲基戊烯聚合物离型膜、耐高温聚酯薄膜保护膜,储能领域的薄膜电容器膜、特高压电容膜,器件高效散热的高导热胶膜、绝缘导热膜以及高功耗环境下使用的耐高温聚苯硫醚、聚芳脂等特种工程塑料膜。 水处理膜:重点引进培育发展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聚 砜、聚醚砜有机过滤膜、膜生物反应器膜、反渗透膜、纳滤膜、离子交换膜等水处理薄膜产品。引导向膜法水处理组件、膜清洗和回收服务、膜附属设备及相关工程、水体综合治理运营等领域延伸,构建集“膜原料、膜材制造装备-水处理膜及模组-水处理工程及服务”于一体水处理膜产业链。 可回收降解农用膜:研发、推广农用薄膜回收技术与机械,开展废旧农用薄膜再利用。加快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和应用,规范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 |
二、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高地
依托苏宿园区、宿迁高新区、泗洪开发区等园区发展基础,着重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以及北斗装备等产业领域,构造多元化产业链支撑。集成电路产业以封装测试环节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争取突破设计环节,以南北共建为抓手,积极联动上海整链、苏南地区封测业与浙北集成电路设计先进产能,打造成江苏省新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封装测试环节,推动高密度SiP封测、FCBGA封测和内存芯片封测等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突破快速封装、开腔封装等特种封装技术,以及MEMS工艺、射频电路加工等特色工艺。制造环节,大力发展半导体分立器件、高亮度LED芯片等特色产品,稳步推动16、14、12nm制程生产线、12 英寸芯片生产线的引进和建设。设计环节,积极招引汽车电子芯片、智能家电、智慧家居产品芯片的研发设计企业。延伸发展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和装备。电子元器件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加快提升基础元器件和部件总成产品技术优势,做大做强声光学部件、手机平板外壳结构件、5G天线、步进马达等产品,重点攻关发展与5G、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配套的超级电容器、电感器、电阻等元器件产品,延伸发展线路板、连接器、摄像头、显示屏等技术成熟度高、产业规模大的领域,积极招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导航终端、机器人等终端产品和新兴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发挥宿迁在显示玻璃、光学膜、LED封装等前端环节的产品线优势,对接南京液晶谷、昆山光电园、上海金山园的面板终端供应需求,探索融入合肥高世代面板供应系统。培育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AMOLED)技术、微发光显示(Mini/Micro-LED)等先进制程工艺产业化,探索基于光传感、光显示的光学元器件等未来产业布局。北斗装备产业,充分用好北斗产业资源,做大做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北斗智能汽车座舱产品,拓展芯片、天线、OEM板卡等北斗装备部件生产能力。
专栏4-5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 |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推动高密度SiP封测、FC-BGA封测和内存芯片封测等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聚力突破快速封装、开腔封装等特种封装技术,以及MEMS工艺、射频电路加工等特色工艺。 电子元器件:做大做强声光学部件、手机平板外壳结构件、5G天线、步进马达等产品,重点攻关发展与5G、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配套的超级电容器、电感器、电阻等元器件产品,延伸发展线路板、连接器、摄像头、显示屏等技术成熟度高、产业规模大的领域,积极招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导航终端、机器人等终端产品和新兴产业。 新型显示:重点招引上游原材料及零件,如基板玻璃、液晶材料、滤光片、光学膜等项目,补齐面板、模组等中游关键部件制造,大力发展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等下游应用领域。进一步提高发光芯片等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发光效率、电流限制、温度、光衰与寿命等关键性能。拓展TFT-LCD、AMOLED、Mini/Micro-LED面板生产能力。 北斗装备:进一步改良升级车载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系统产品,拓展汽车智能座舱等下游整体产品方案,布局形成智能座舱+高精定位的全面北斗产品矩阵系统。围绕汽车导航智能终端产品,巩固提升龙头企业内部芯片、板卡、天线等生产要素资源互动联系,不断加强与上海北斗导航产业基地、北斗(南京)产业基地等长三角周边城市核心北斗产业集聚区的链条联动互补,发挥拳头产品竞争优势,融入长三角区域北斗通信产业链价值体系。围绕先进遥感、空天信息服务等领域,积极谋划发展空天开发未来产业新领域。 |
三、着力提升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依托宿城开发区、泗洪开发区、沭阳经开区等园区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激光装备、汽车零部件、精密加工等领域,围绕基础产能持续延链补链。激光装备产业围绕创建华东地区激光领域的智造硅谷,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重点发展激光器和激光加工领域。激光加工领域,重点发展更高性能的新一代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光纤在线激光打标机,积极发展激光雕刻机、激光手术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智能激光电视,推进超短焦4K激光显示技术应用。激光器领域,攻克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推动研发生产激光雷达、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等产品;积极培育激光光学镜片、振镜、声光开关、调制器、加工头、蓝宝石光学透镜等光学元器件。在应用方面,不断提升成套设备制造、定制化服务、集成式解决方案能力,拓展激光设备在切割、焊接、3D打印(增材制造)、医疗、先进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围绕打造长三角知名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目标,做大做强电喷、油泵、进气歧管、活塞等动力系统,散热器、水泵等冷却系统,悬架、减震器、轮毂、轮胎等行驶系统,导航、影音、智能网联等电子产品;延伸发展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转向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加快发展精密模具、产品检测、设备研发等配套环节;积极招引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整车项目。精密加工产业在不断扩大铝合金成形环节和加工设备领域产能规模基础上,拓展布局精密铸造、表面处理等核心加工环节,加快补充铜合金、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加工成形产能。围绕制造企业智改数转需求风口,布局高端专用装备、智能成套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特色产品。
专栏4-6: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方向 |
激光装备:激光加工领域,重点发展更高性能的新一代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光纤在线激光打标机,积极发展激光雕刻机、激光手术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激光器领域,攻克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推动研发生产激光雷达、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等产品;积极培育激光光学镜片、振镜、声光开关、调制器、加工头、蓝宝石光学透镜等光学元器件。拓展激光设备在切割、焊接、3D打印(增材制造)、医疗、先进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汽车及零部件:做大做强电喷、油泵、进气歧管、活塞等动力系统,散热器、水泵等冷却系统,悬架、减震器、轮毂、轮胎等行驶系统,导航、影音、智能网联等电子产品;延伸发展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转向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加快发展精密模具、产品检测、设备研发等配套环节;积极招引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整车项目。 精密加工:扩大铝合金成形环节和加工设备领域产能规模,拓展布局精密铸造、表面处理等核心加工环节,加快补充铜合金、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加工成形产能。 |
第三节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推动绿色家居、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不断向产业品牌融合化、高端化路径发展。
一、推进绿色家居制造向高端品牌发展
依托泗阳开发区、宿城开发区等园区发展基础,以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快做大做强板材、家具、地板等重点环节,到2030年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端家居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橱柜、办公家具等板式家具,以及木门、定制家具、智能家具;积极发展无醛多层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抗菌地板等;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胶合板、纤维板等,重点发展阻燃、隔热、保温等功能性新型板材。补充发展木质画材、工艺品、儿童玩具、家居装饰材料等木质制品,配套引进五金配件、环保胶等关键项目,延伸发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产品创意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培育抗菌家居特色产品类型,补充引进抗菌涂料、抗菌人造板、抗菌织物等相关配套产业进驻。积极推行绿色材料、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推广应用,支持家居企业加大绿色改造力度。面向新一代消费者个性化消费趋势,结合潮牌、文创、人气IP等新时期风格化设计方向,建设形成满足多元家居消费主体的“家居-设计-家装”一体化产业集群。
专栏4-7:绿色家居产业发展方向 |
产业创新链方面:增加研发投入,在高端家具设计、智能家具研发、个性化家具定制等方面进行攻关,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产品设计改进、设备工艺改革、物料循环再利用等,从源头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加工智造链方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深度应用;加大家具产业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原辅材料的源头替代力度,推广使用水性漆和粉末喷涂。 延伸产业链方面:壮大五金、水性漆、灯饰、海绵等配套产业,加速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从“单一产品”向“全屋定制”转变,推进“家具+家电+家装”产业融合发展。 |
二、有序推进生物医药品牌升级
依托宿迁高新区、宿城开发区等园区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原料药、新型医疗器械和生物制造,打造省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医药领域,以心血管类、抗感染类、抗病毒类、呼吸道疾病类、降血糖类、抗肿瘤类、造影剂类、精神疾病类等化学药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精细型高端原料药及其制剂产品,推动首仿药、改良型新药及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医疗器械领域,加快发展医用卫生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外科手术器械及耗材、医用输液及注射剂等,探索发展医学影像、医用机器人、智能家用医疗器械等高端产品。生物制造领域,重点发展聚乳酸复合材料、氨基酸、胶原蛋白、生物多肽等生物基材料及生物助剂,重点突破从酒糟、芳香植物、水果蔬菜等高效提取有用物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免疫调节类维生素、膳食营养补充剂等特色产品。
专栏4-8: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
医疗药物:发展心血管类、抗感染类、抗病毒类、呼吸道疾病类、降血糖类、抗肿瘤类、造影剂类、精神疾病类等化学药,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酶和辅酶类药物、核酸及其降解物衍生物、糖类脂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等生物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材等中药。 高价值耗材: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为方向,重点发展脑起搏器、个性化高端植介入耗材,重点招引3D打印骨科植入物、心血管支架、人工晶体、心脏起搏器、内窥镜、造影导管、人工耳蜗等高价值耗材相关生产厂商。 医疗设备:重点招引医用影像设备、监护仪、核磁共振仪、血液分析仪、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等生产厂商;家用血糖仪、体温计、按摩仪器、供氧机等生产厂商。 生物制造:重点发展聚乳酸复合材料、氨基酸、胶原蛋白、生物多肽等生物基材料及生物助剂,重点突破从酒糟、芳香植物、水果蔬菜等高效提取有用物质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免疫调节类维生素、膳食营养补充剂等特色产品。 |
三、加快打造宿迁智能家电核心品牌
依托宿迁经开区和苏宿工业园区等园区发展基础,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以冰箱、洗衣机、空调、小家电为重点,到2030年建成全国知名的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全力招引国内知名品牌家电整机制造企业,重点发展大容量、智能化、节能环保型、超静音冰箱产品,大容量、节水省时、智能控制、消毒杀菌洗衣机产品,节能、健康、时尚、舒适型空调产品以及安全、智能、工艺感强的日用小家电产品。积极发展压缩机、控制主板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快发展冷凝器、蒸发器、温控器、风机、模具等配套企业。充分把握未来家电市场发展方向,探索将微处理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家电产品品类,推动智能家电相关产品研发落地。进一步融入智能家居物联市场,实现宿迁传统家电产品升级与附加值提升。
专栏4-9:智能家电产业发展方向 |
家电零部件:冰箱零部件重点发展冷凝器、蒸发器、温控器、发泡剂、制冷剂等;洗衣机零部件重点发展电机、电磁阀、水位感应器、离合器、控制主板等;小家电零部件重点发展风机、过滤网、热断路器、磁控管、温度传感器等;空调零部件重点发展风扇、变频空调控制器、干燥过滤器等核心零部件。 整机制造:冰箱整机发展大容量、智能化、节能环保型、超静音等中高档产品,拓展多功能特种冷柜领域;洗衣机整机发展具备大容量、节水省时、智能控制、消毒杀菌等新功能的产品;小家电整机深入发展电水壶、加湿器、豆浆机、咖啡机、榨汁机等日用小家电;空调整机重点发展节能、低碳、环保、健康、时尚、舒适型新产品。 |
第四节 谋划数字产业标杆
充分发挥京东的龙头引领作用,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体系。围绕产业数字化服务和应用场景,加快数字智慧平台建设,以数智赋能推动开发区制造业协同转型发展,打造智慧园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
一、打造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
推广智改数转整体解决方案。实施“龙头带动、百企智造、千企上云、万企联网”工程,加快构建5G产业生态,创建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深入推进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支撑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鼓励企业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围绕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等重点环节提升“互联网+”水平。进一步发挥京东(宿迁)智能制造产业园数字服务平台带动作用,依托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加快存储平台、计算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打造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京东宿迁仓储物流中心、京东智慧物流全国运营调度中心,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和智慧云仓储服务,提升物流中心转运能力和辐射范围,实现开发区物流服务体系平台化供给。
推动数字服务广泛应用。依托宿迁京东金融订单结算中心,探索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重点发展创业投资、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服务产品,提高支付结算服务能力。依托京东客户服务中心打造智能服务群落,加强客服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商务呼叫、电商售后服务品质。支持京东开发商业智能(BI)和云端客服系统,挖掘华东地区客户大数据资源,探索发展企业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策划、通讯技术咨询等增值服务,推动客服中心向价值增值中心转变。
二、抓准数字产业化发展机遇
打造“电商名城”品牌。加快构建“1+5”电商集聚区发展格局,深入推进电商产业“两区四基地”载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支持宿迁电商产业园区参与全省电商示范基地协作联盟并发挥作用,建设宿迁新经济业态发展示范区。支持龙头、骨干电商企业做精主业、做大市场,引导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发展电子商务,依托货架电商、社交电商、兴趣电商、即时零售和私域电商等创业就业,提高线上销售占比。推进实施电商直播“十百千万”工程,发展数字人主播、矩阵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打造“电商直播之城”。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和区域总部,培育示范标杆,增强跨境电商拉动力。加快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优化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扎实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
加快开发区数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京东集团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集中资源力量做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物联网等产业规模,全力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关键软件等新兴数字产业。依托开发区北斗通信、精密机械、智能家电等领域既有产业基础,构建数字产业化核心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前瞻谋划数字经济未来产业方向。重点关注通用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等关键领域发展,积极融入区域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有序对接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等前沿技术,着力开辟产业新领域、挖掘发展动能与跨越赛道。
第五节 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
扎实推进基础强链、融合补链、优化延链,增强产业链抗冲击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增强极端情况下的结构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一、围绕延链补链壮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以龙头企业与拳头产品为引领,积极协调推进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链,形成产业聚合优势。聚焦开发区产业链短板弱项,着力破解产业链堵点痛点断点问题,推动产业延伸拓展,抢占未来产业风口。加强集群配套,强化项目引建,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完善应急体系,同步构建完善关键零部件、材料、设备等备份生产、应急储备、调运配运等体系,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二、以开放创新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自主研发投入,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链,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着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放宽外资准入条件等有力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挖掘要素潜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人力资本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效率和活力。强化对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畅通资本循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撬动更多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第五章 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统筹联动发展
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统筹全市开发区产业与空间,严格执行“三区三线”划定,打造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发展主引擎、南北共建园区为关键支撑、乡镇特色园为新突破口的协同发展体系,覆盖光伏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等20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园联动”总体发展格局。
|
图5-1 全市开发区总体发展格局 |
第一节 坚持“一核”引领
“一核”,即以中心城区开发区为核心,打造全市开发区产业集群化发展“引擎”。宿迁经开区重点打造高端制造产业示范集群、宿迁高新区聚焦综合创新高地建设、宿城开发区以特色化发展为主攻方向、苏宿园区引领跨区合作模式创新,各开发区错位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大力推进光伏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具有绝对吸引力的主导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积极推动重要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衔接,带动全市开发区协同发展。
一、宿迁经开区
按照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培大育强为重点,以千百亿级产业培育为核心,加快打造特色主导产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绿色食品、智能家电和新型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到2025年,宿迁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力争到2030年,将宿迁经开区打造成国内领先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和极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工业集聚区。
|
图5-2 宿迁经开区产业体系图 |
光伏新能源产业。以天合光能、阿特斯、龙恒新能源等龙头项目为重点,加强光伏新能源产业链配套,促进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加快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光伏组件、高性能光伏电池、单多晶硅片、微电网,逐步推进光伏产业链配套技术、光伏配套器件产业及光伏衍生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放大“中国食品产业园”品牌效应,推进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富有竞争力的食品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工业集聚区。依托海天、蒙牛和娃哈哈等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饮料乳品、调味品和方便休闲食品的产品门类,做大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加快延伸食品产业链条,全力突破营养保健食品、宠物食品等高附加值食品产业,培育食品产业新增长点。完善食品配套产业,有序发展食品创意设计、食品包装和食品智能生产装备,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智能家电产业。全面扩大“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影响力,重点围绕中高端白色家电、生活小家电、厨卫电器、个人护理电器和家电配件制造等领域,推动家电生产企业由规模粗放型向效益集约型转变,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家电产业基地。重点巩固和提升中高端白色家电、厨卫电器的制造优势,加快市场区域扩张和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丰富生活小家电和个人护理电器产品种类,注重研发性能高、功能丰富、个性化强的新兴小家电产品,满足家电消费升级新需求。积极发展智能家电配套产品,提升智能家电产业的配套能力和发展潜力。
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依托聚灿光电、长光通信科技等龙头企业,围绕新光源、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现代通讯装备等产业,在关键设备、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设计、技术服务等环节取得突破,努力打造集研发、制造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苏北领先的新型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持续壮大新光源产业,重点围绕产业上游的晶体、衬底、外延片、芯片制备,中游的封装和下游的应用产品三大领域布局。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在敏感元器件、光通信器件等领域形成较强的研发能力并掌握关键技术。加快布局新型显示产业,以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重点发展有机发光显示(OLED)产业。加快拓展现代通讯装备产业,重点提升光通信光纤光缆制造水平,积极发展5G通讯设备。
二、宿迁高新区
立足本地优势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存量优化与增量培育为抓手,持续创新产业组织方式,以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做强新材料、食品饮料两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智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北斗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到2025年,宿迁高新区火炬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5%;到2030年,将宿迁高新区建设成长三角重要的新材料绿色产业基地,扩大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区的服务范围和知名度,形成多个闻名全国的特色产业品牌。
|
图5-3 宿迁高新区产业体系图 |
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高端金属材料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提升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重点推进优质项目落地建设,加强与北斗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新材料下游应用延伸和本地化应用,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市场多元、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绿色产业基地。
食品饮料产业。抢抓健康中国建设新机遇,以“健康营养、高附加值”为导向,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搭建绿色食品研发平台,着力攻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推动快消食品和宠物食品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延伸发展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创新营销模式,健全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健康食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打造服务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区。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以京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重要载体,重点发展智能物流设备,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和智能街具,打造苏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产业。紧抓中国(宿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按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路径,发挥京东系引领作用,以加强新经济招商、支持本地创业为着力点,加快京东物流园二期、电商大厦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数字文化、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北斗电子信息等实体经济的融合,打造全市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
北斗电子信息。抓住北斗迈向综合时空体系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以龙头带动和应用示范为核心路径,发挥北斗星通龙头企业作用,重点发展北斗导航终端和汽车智能网联设备,延伸发展北斗导航基础器件及运营服务、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构建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北斗+”应用生态圈,打造全国最大的北斗终端生产和系统集成产业基地。
三、宿城开发区
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激光光电、绿色建材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面向未来趋势提升绿色家居和医疗器械的产品附加值,形成优势产业。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00亿元;到2030年,将宿城开发区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激光领域的智造硅谷,成为宿迁市先进制造示范高地。
|
图5-4 宿城开发区产业体系图 |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围绕化学纤维和纺织服装2个细分领域,招引上游功能性复合材料等辅料企业,加强产业链条内部协作配套。建设纺织服装产学研平台,重点支撑化学纤维和新型面料的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鼓励龙头企业带头智改数转和上网上云,实施设备与技术改造并举,引导纺织企业的柔性生产与供应。推动纺织电商平台建设,拓展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巩固提升品牌服装、高档家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激光光电产业。依托宿城区激光小镇和激光产业园,持续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大特色激光装备产业规模,完善现有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相关零部件供应链,逐步向高端医疗、全息投影、激光显示等先进成套设备延伸。加快江苏先进光源技术研究院、宿迁激光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建设,强化人才吸引,支撑产业链条与高校、院所的攻关合作,研发制造适用市域下游产业的激光工业产品,加快产业链与其他开发区形成联动循环。
绿色建材产业。聚焦高端家居和绿色建材2个细分领域,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绿色大家居上下游产业资源,逐步清退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企业,推动家具产业园集聚发展。重点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抗菌家居、环保建材等产品,促进企业实施“智改数转”,优化制造工艺,持续提高家居设计、制造水平。
精密医疗机械产业。紧跟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向和转移趋势,重点发力医用耗材、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加速优质项目集聚,推动医药器械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苏宿园区
围绕“引领、赋能、协同”三大目标,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到2030年,将苏宿园区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共建示范标杆。
|
图5-5 苏宿园区产业体系图 |
精密机械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壮大精密机械龙头骨干企业规模,聚焦3C外观件、汽车减振器等领域,补全零部件环节空缺,以协同宿迁下游3C组装制造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优先发展电子信息零部件/模具,适当布局机床、非电子信息产业零部件/模具、传统自动化设备,择机引入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激光器。
电子信息产业。发挥长电、尼吉康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高端电子元器件等产业,补全高端电子元器件生产环节,提升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优先发展被动元器件,适当布局智能家电,择机引入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依托苏宿科创飞地,大力吸引与扶持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创研发与转化,支持小微企业“提技术、进规模”。引导有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入园上楼,打造宿迁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高地。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把握基础材料绿色化、轻型化的趋势,布局绿色环保材料生产制造企业,引领宿迁其他区域传统材料制造升级。利用宿迁已有的光伏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布局与光伏配套的输配电和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产业生态圈。优先发展大型储能设备、绿色建筑材料,适当布局光伏辅材及输配电细分行业、先进包装材料,择机引入风电零部件。
第二节 做强“三极”支撑
“三极”,即沭阳、泗阳和泗洪三个开发区,打造全市开发区协同发展支撑“增长极”。沭阳经开区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和高端纺织做大做强,泗阳开发区以化纤纺织和绿色家居为发展重点,泗洪开发区加快突破膜材料全产业链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导各开发区深化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加速产业前沿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巩固提升主导产业核心优势。
一、沭阳经开区
立足现有产业资源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机电装备制造与高端纺织两大主导产业,布局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和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将沭阳经开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化一流开发园区。
|
图5-6 沭阳经开区产业体系图 |
机电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为载体,聚焦动力电池、汽车零部件、自动化设备、泵阀电机等领域,加强链上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招引,完善零部件服务和租赁、整机配套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培养装备制造业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重点支持半固态精密成形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化,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高端纺织产业。依托智能针织产业园,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纺纱、针织、成衣等特色功能区,突出现代纺织产业的集聚优势。依托智能纺织科技综合体等创新载体,完善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和配套服务基础,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与推广应用。积极引导织造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主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纺织企业应用电商运营、直播运营、社区营销等新业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电子信息产业。坚持“专业化、特色化、高新化”的原则,聚焦电子元器件发展方向,布局手机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全力引大培强,促进对苏南上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完善产业配套。提升电子通信科技产业园的公共服务和营商环境,以创新合作支持基础元器件和部件总成等产品的技术升级。
新能源材料产业。依托天能集团高能蓄电池、特种车用蓄电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发展新能源发电制造设备项目。发展氢燃料发动机产品,广泛应用于城市客车、叉车、轻型电动车以及相关燃料电池发电机领域。发展光伏玻璃产业。根据沭阳经开区新材料产业现有发展基础,结合国家新材料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型包装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玻璃材料。
健康医疗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建立袋类、包类、管类、呼吸类、负压类医疗器械产品集聚区,加强“医美产品”和“特医产品”研发,发展生物合成酶,建成有一定影响的健康医疗产业园。
二、泗阳开发区
协同推进高端纺织、绿色家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到2030年,实现泗阳开发区全面品牌化发展。
|
图5-7 泗阳开发区产业体系图 |
高端纺织产业。以化纤新材料、高端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依托桐昆恒欣和盛虹化学纤维优势,加快发展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打造淮海地区最大的化纤和功能纤维新材料生产基地。进一步延伸中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高端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高价值终端产品,引导家纺企业向家居延伸。推进服饰产业提档升级,补齐设计和品牌短板,打造国内知名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绿色家居产业。发挥“意杨之乡”的杨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人造板和地板、橱柜、衣柜、木门等木业终端产品。依托吉福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环保绿色板式家具供给能力。依托金牌厨柜从创意设计、绿色选材、智能加工、智慧物流到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全产业链整体优势,着力打造泗阳县智能家居制造业国际品牌。完善产业配套,降低生产成本,开发资源再生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木材消耗量。
食品饮料产业。聚焦健康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等产业领域,发展零添加、有机酱油、蚝油等健康、高端调味品,逐步拓展多样化、复合方便化食品,配套发展绿色、环保、安全的食品包装产业。依托洋河泗阳分公司的集聚效应,延伸壮大食品饮料保障产业集群。
三、泗洪开发区
聚焦新材料与机电装备两大主导产业,提升电子元器件优势。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到2030年,泗洪开发区先进制造实力显著提升。
|
图5-8 泗洪开发区产业体系图 |
新材料产业。聚焦功能膜领域,大力扶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膜产业一体化发展,前瞻布局有机新材料产业领域。依托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平台,支持企业研发落地泗洪,培育和凝聚一批高层次研究群体、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推进膜材料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转化,培育电子功能膜、分离膜等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机电装备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动力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积极承接前沿电池、智联汽车零部件等技术的转移转化,同步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撑现有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电子元器件产业。顺应新型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主攻电子元器件方向,完善元器件制造与部件总成环节,加强智能终端领域布局,拓展下游智能家电终端制造环节。
第三节 建设“多园”联动示范带
在“一核三极”产业布局框架下,深度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乡镇特色园与开发区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各类园区多级衔接、功能互补、梯次发展的格局。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坚持统筹发展、有序推进、集聚集约、特色塑造原则,充分发挥小城市在宿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推动镇区招商项目向小城市工业园区集中,建立与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联动合作、协同发展机制,把产业链延伸到小城市,集中力量建设小城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充分保障小城市发展空间。以城市理念推进规划建设,深化小城市培育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小城市发展的规划、土地、产业、投融资政策机制。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资源保障服务能力、特色产业集聚能力。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鼓励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形成一批区域为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卫生中心、优质教育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对外交通、城镇路网、景观绿化建设实施,快速提升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燃气、雨污水管网等市政设施承载能力。
二、推动省级开发区与乡镇特色园“一区多园”协同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发挥开发区产业优势、特色园特色优势,形成“一区多园”统筹机制。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乡镇特色园管理机构,科学合理配置职能。各县(区)统筹开发区与特色园总体规划,各开发区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和调整开发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任务,指导特色园制定园区规划,推动一体化、特色化发展。整合“一区多园”招商资源,建立统一的开发区对外宣传和联合招商机制。探索实施“飞地”政策,鼓励开发区将不符合本地主导产业项目流转至主导产业相符的特色园,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机制,推动项目有序平稳转移。集成产业、科技、财政、服务业等市、县(区)级政策,支持“一区多园”发展。鼓励各地成立“一区多园”协同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区”和“多园”的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实行用地计划倾斜,加强用地服务保障,在用地计划分配中对乡镇特色园适度倾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以沭阳经开区为主体,深化与高墟、马厂、贤官特色园协同发展:高墟特色园着力承接沭阳经开区纺织服装溢出产能,以桐昆纺织小镇为载体,布局纺织产业链中游的纱线生产与面料织造环节,打造高端纺织产业协同发展区。贤官特色园充分发挥自身木材加工优势,拓展木质原料加工、板材制造等上游环节产品制造,打造环保家居生产基地。马厂特色园依托自身机械制造基础,承接金属加工、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布局高端合金生产、半固态成形设备零部件铸环节,助力沭阳经开区半固态成形产业进一步壮大。
|
图5-9 沭阳经开区与高墟、马厂、贤官特色园协同发展图 |
以泗阳开发区为主体,深化与王集、新袁特色园协同发展:王集特色园以绿色家居为主导,重点承接木材加工与环保板材制造等环节,支撑泗阳开发区绿色家居产业发展。新袁特色园积极承接泗阳开发区纺织服装产业溢出产能,同时发展特色加弹、化纤织造等配套环节,形成自身纺织特色。
|
图5-10 泗阳开发区与王集、新袁特色园协同发展图 |
以泗洪开发区为主体,深化与上塘、双沟、界集特色园协同发展:上塘特色园引导纺织服装产业的搬迁与集聚,打造泗洪开发区的纺织发展后备区。界集特色园承接泗洪开发区机电装备溢出产能,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中游的零部件生产环节。双沟特色园重点发展双沟酒业,拓展泗洪开发区的食品产业体系。
|
图5-11 泗洪开发区与上塘、双沟、界集特色园协同发展图 |
以宿迁高新区为主体,深化与来龙特色园协同发展:重点发挥宿迁高新区新材料主导产业优势,来龙特色园积极承接合金材料和膜材料项目转移,做好新材料发展配套,同时借助京东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产业。
|
图5-12 宿迁高新区与来龙特色园协同发展图 |
以宿城开发区为主体,深化与龙河特色园协同发展:重点发挥宿城开发区激光装备、纺织服装产业优势,龙河特色园以电机、驱动等装备项目为抓手,做好机电装备、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
|
图5-13 宿城开发区与龙河特色园协同发展图 |
第四节 推动南北共建园区“1+5”联动发展
一、深化新一轮南北共建
深化南北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建立产业协同合作和产业转移联动机制,坚持“一园区一特色”,承接苏州等地产业梯度转移,持续优化南北共建园产业结构。引导昆沭工业园以健康医疗产业为主导,发展医疗器械、功能食品、宠物医疗用品、相关功能性材料“一体四链”特色产业。鼓励吴泗工业园集聚承接长三角地区高端纺织及相关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项目。推动常泗工业园与常熟机电装备(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加快合作,探索引育结合、招大育强,突出主导产业特色的措施与实践。鼓励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引入特色新材料和智能装备等优质项目,探索科技创新引领的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路径。鼓励吴宿工业园对接吴中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产业,探索承接产业链转移新模式。
着力推进创新资源南北联动共享。支持南北共建跨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化南北共建“科创飞地”建设,提高南北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联动。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进和工作调度制度,引导科创项目孵化在苏南、科研成果转化在宿迁。积极探索共建园区与江苏省实验室联盟、苏州实验室等载体的高水平合作与交流,共享苏南城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举办产学研对接、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活动,提升南北共建园区的创新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合作共建路径。聚焦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关键环节,落实政策、人才、资金和项目的发展支撑。设立南北共建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建立定期会议和专题会商制度,探索南北共建园区产业共建、协同管理、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宿迁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项目共建,健全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交流机制。完善南北挂钩合作资金筹集联络机制,支持产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补短板资金统筹管理。设计南北共建帮扶合作领域标牌标识,建立南北共建品牌化项目包,支撑南北共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1+5”联动发展
依托现有南北合作共建基础,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共享、政策服务,加快形成以苏宿园区为主体,带动昆沭工业园、吴泗工业园、常泗工业园、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吴宿工业园5个园区共同发展,形成“1+5”联动发展格局。
|
图5-14 “1+5”联动发展图 |
专栏5-1:南北共建园区“1+5”产业链联动发展重点 |
昆沭工业园:以健康医疗为主导产业,重点承接昆山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整合“医药康养仪械检剂”健康全链条,布局医疗器械、新材料、新科技等生产环节,为沭阳经开区健康医疗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 吴泗工业园:布局纺织服装、新材料企业,依托吴江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的创新转化,强化纺织环节的产品优势,与泗阳开发区形成的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 常泗工业园:以智能装备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导,联动布局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智能网联车、智能电气机械和智能装备等领域产业,加速两地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助力泗洪开发区产业发展升级,强化产业发展合力。 张家港宿豫工业园:积极对接新材料领域,重点布局有机硅、高性能涂料等领域,补充高分子材料产业环节。同步承接通用装备、专用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制造领域,强化宿迁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吴宿工业园:承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转移,深化以先进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教创新集聚区等载体,加强产业交流合作,前瞻布局医药器械与生物医药领域。 |
第六章 扩大制度型开放 推动开放合作量质齐升
以开放合作为导向,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坚决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加快企业“走出去”,构建高能级开放载体平台,全力打造新时代双向开放新增长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提供坚强支撑。
第一节 构筑区域合作新格局
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总体部署,全方位推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国际综合交通体系、国际产能合作、“丝路贸易”、重点合作园区、人文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参与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走廊建设。加快参与“霍尔果斯—东门”特区建设,建立宿迁—苏州—霍尔果斯合作新模式,探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新路径。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特定国别(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投资的方式,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
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打造一批掌握标准制定权、行业话语权、市场主导权和竞争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在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激发产业发展引领力。引导企业培育独特优势,深度参与产业分工,主动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互为依存”的产业链,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深化南北共建,放大合作成效并将其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积极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加强与上海、苏南重大创新平台、高端创新资源对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助推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推进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强化运河宿迁港和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现代物流“金三角”的联动发展,融入全省“向海发展”的开放新格局。借助“公铁水”多式联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引导产业物流与制造业基地协同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采购、分销等专业化一体化生产服务,形成快速响应、高效畅通、弹性安全、绿色可持续的智慧供应链网络。
第二节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一、推动对外贸易量质齐升
推动外贸总量提升。推进外贸主体培育,支持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膜材料等优势产业扩大出口,稳住基本盘。加强对本地生产异地进出口企业服务,鼓励在宿外贸企业“本地产本地出”。引进货源型外贸企业,带动优势产品出口,拓宽海外营销渠道。推进“百企参百展”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江苏优品畅行全球”等国际展会,保障企业市场不丢、份额不减。巩固欧美传统市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占比,开拓RCEP、南美等新兴市场。发挥国家和省进口贴息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利用RCEP、FTA等区域贸易协定、进博会以及保税物流中心平台,支持企业扩大进口。强化信保服务保障作用,推动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品牌梯度培育,鼓励企业通过培育、收购等方式,开展商标注册、国际通行体系认证和境外知名商标、品牌收购。支持开发区外贸企业优化品牌、营销和服务体系,创建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品牌产品出口。引导服装鞋帽、体育休闲、医疗用品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加快提档升级。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晶硅光伏、智能家电、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出口占比。
二、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跨境主体做大做强。大力招引知名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在开发区落地区域性总部、集货中心和本地化服务机构,提供孵化、运营、品牌推广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企业拓展跨境电商能力。实施“抓大扶中育小”工程,精准开展梯度培育,推动外贸企业拓展跨境电商、电商企业转型跨境电商、个人创业聚焦跨境电商。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利用跨境电商“走出去”,支持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培育工程,在产业带龙头企业引培、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引导扶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培育跨境电商知名品牌,扩大自主品牌出口。优化跨境电商产业园空间布局,完善金融支付、物流报关等综合服务功能。以宿迁跨境电商产业园为重点,加大龙头企业招引,推动京东(宿迁)跨境电商科技产业园落地见效,培育跨境电商全链条生态,打造全市新经济业态发展示范区。
探索创新外贸新业态服务平台利用。推动“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融合发展,用足用好江苏“市采通”平台。进一步落实“两步申报”“提前申报”模式,参与推进“互联网+海关”“互联网+保税监管”“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等一体化网上办事平台建设。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落实力度,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参与江苏省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提升企业跨境贸易资金结算效率。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企业探索开展信用管理,完善统计监测机制,落实出口退运税收政策。鼓励在保税物流中心打造进口商品展示分拨中心,探索“保税仓+直播”“网购保税+线下自提”等模式,做大做强保税进口(1210)业务。完善海外仓全球布局,培育海外仓龙头企业。
三、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依托酿造(酒)、纺织服装、智能家电、高端家居等重点产业链,培育内外贸一体化“链主”企业。组织出口企业通过国内消费品展会、产销对接会、开设直营店等方式,支持拥有自主品牌的外贸企业与商超建立长期直采供货关系,拓展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渠道,拓展内销市场。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扩大适用范围至一般消费品、工业品等领域。引导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渠道网络等能力,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加强资源整合配置,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品内销和外销兼具的制造业企业、出口型企业、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
专栏6-1:实施对外贸易倍增工程 |
实施主体培育计划,大力开展领军、提档、回归、破零“四大行动”,建立外贸重点企业库,开展“助企服务月”活动,强化运行监测,定期调研会办,确保重点企业出口不降、份额不减;建立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外贸上台阶企业库,强化政策支持,支持企业通过参加境内外展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跨境电商等方式扩大进出口;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本地生产异地进出口企业服务,鼓励争取总部订单,实现外贸业务回归;推动招商引资新签约企业、新投产企业在宿注册外贸公司,挖掘外贸新增长点。 实施转型升级计划,引导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加快提档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引导高端装备制造、晶硅光伏、智能家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量及占比;发挥国家和省进口贴息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利用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进博会等进口展览会平台,积极落实好“十四五”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进口,服务地方重大项目建设;设立绿色通道,保障能源资源、种质资源、母婴及日常消费品等民生产品进口。 实施市场拓展计划,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支持企业抱团参展、统一布展,利用展会接新单。 实施新业态创新赋能计划,推动开发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建设公共海外仓。 |
第三节 推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
一、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
围绕欧美、日、韩、港、台等主要资本输出国和地区,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际开放平台,充分利用省市共建驻德代表处优势,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境内外外资招商活动,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引导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开发区。加快组建专业化外资招商队伍,鼓励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加强与国内外中介机构、投促机构、商协会、行业协会等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组建招商公司,探索市场化新型招商。用好“宿迁产业链招商热力图”系统,加强服务帮办,加快项目落地转化、投产达效。
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更大力度吸引外资。鼓励企业通过外资并购、技术出资、实物出资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鼓励行业龙头、优质企业等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外资落户。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并购投资。加强RCEP投资规则研究,加大对RCEP成员国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快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支持以所募的境外人民币直接开展境内相关投资。鼓励各开发区制定QFLP试点专项激励政策,多渠道对接基金管理机构和股权投资人。加强与创投机构、头部产业基金以及海外投资促进机构、商协会等合作,丰富海外招商网络。
推进利润再投资。鼓励开发区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境内再投资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投资光伏新能源、膜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端高新产业重点环节。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支持外资企业深度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鼓励开发区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推动产业链龙头和重点环节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外资项目清单和制造业标志性外资项目清单。支持开发区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着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三、提高外商投资质量
紧盯先进制造业外资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创新环节作为引资重心,大力引进拥有先进技术的产业龙头型和旗舰型企业,促进开发区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提升。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引进高技术企业外资项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鼓励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环节、工业设计和研发机构投资布局宿迁开发区,促进外资集约化、高端化和链条化发展,加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外资质态。健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外商投资促进和项目跟踪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探索推动开发区制度型开放。
专栏6-2:利用外资提升工程 |
主攻外资项目招引,紧盯境内外资集聚区和德国、日、韩、港、台等优势地区,依托进博会、投洽会、厦洽会等国际开放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境内外外资招商活动,加大开发区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引进一批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制造业项目。 主攻外资企业培育,建立重点外资企业项目库,实行重点跟踪、运行监测、动态调整,会同外管、金融等部门开展联合服务,促进存量外资加快到账;加强政策研究,指导企业通过外资并购、资本公积转增、实物出资等方式扩大使用外资规模,争取外方股东母公司、集团总部增加在宿投资;指导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市级培育库,加快创建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主攻国际合作载体,支持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园区,鼓励各地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资金安排、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国际合作园区重点支持。 主攻外资提质培优,持续开展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筛选产业链龙头企业、具备突出竞争优势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外资企业,摸排企业未分配利润情况,动态建立利润再投资项目库,出台指导文件或配套政策,推动在宿投资企业或关联企业利润再投资;持续加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企业外资招引力度,争取省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全面提升外资质态。 |
第四节 提升开发区开放载体能级
一、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
有序引导有机新材料和塑料薄膜等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布局,拓展海外业务,通过绿地合资、兼并重组、跨国并购等多种方式,整合能源资源、先进技术、产品研发、知名品牌、营销服务等全球市场资源,加快构建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境外关键资源开发,布局建设海外供应和生产基地,增强战略性资源和要素控制力。创新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方式,推进抱团出海、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提高与东道国供应链黏性。构建“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相关机制作用,支持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主动融入国际产能合作园区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柬埔寨西港特区和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共建。鼓励光伏、纺织服装、木材制品等优势产业企业加强与我省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联系,优先选择落户园区。支持宿迁本土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投资的方式,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和特定国别(地区)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拓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合作通道。
三、完善开放载体平台建设
有序推进宿迁港建设和口岸功能完善,实现四个港区战略协同、同频共振。创建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海关智能信息化项目建设,形成以宿迁港为支点,保税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和洋河站为支撑的多元化外贸货运体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海关智能信息化项目建设,创建海关保税监管场。加强与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海港、中哈物流合作项目、通州湾长江新出海口等物流合作,打造江苏中欧(亚)班列的接续点。
第五节 构建制度型开放体系
一、优化开放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宿迁速办”“宿迁免费办”“宿迁帮办”等政务服务公共品牌。加快自贸片区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形成开发区和自贸片区的叠加优势,激发自身改革创新活力。持续推动区域评估改革,优化项目环评流程,支持具有较好基础的开发区集成复制国家和省内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前瞻性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开发区落地。提升投资便利化,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创新业务。提升人才便利化,建立境外人才工作、居留、出入境绿色通道。发挥政府产业发展基金作用,进一步优化各级财政支出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二、提升贸易便利化
加大进出口货运收费公示力度,严格跨境贸易“双公开”制度落实。指导企业加大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改革力度,推进宿迁港“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改革落地,持续压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提升进出口货运转关审核和通关效率。依法依规推动开发区精准有效复制推广自贸区相关改革措施。完善并扩大AEO认证,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应用率,推进“一站式作业”“一体化通关”等贸易便利化措施。
第七章 强化创新引领 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不断完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扎实推动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第一节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持续引培科技型企业
将科技型企业引培作为开发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增长点,强化科技招商,优先招引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与发展潜力,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形态的科技企业。聚焦元宇宙、生物医药、高性能材料、储能和氢能等创新“赛道”,“双一流”高校、“中科系”院所等重点目标,更多维度拓展科创人才项目来源,充分借力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学会)、创投机构等平台,有效提高招引成功率,支持开发区积极探索科技人才项目招引快速落地新机制。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多层次、分领域举办城市赛、行业赛,吸引高层次人才、高科技项目来宿落地转化。优化科技服务环境,加强科技服务业体系建设,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在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为科技型企业(项目)“引得来、留得住、成长好”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加强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
根据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精准帮扶施策,持续打造“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梯队,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扩容提质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评价体系,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探索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机制,加大重点产业链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一批促进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的“链主”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形成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助推优质科创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
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全市现代产业布局,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的创新合作,组织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关键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牵头或参与各类重大项目研发。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建设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行业研究院和产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离岸研发政策支持体系。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实施产业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行动,完善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考评、动态管理机制,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加快推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第二节 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引导企业持续投入研发
以科技政策落实为牵引,推动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研发准备金制度全覆盖、研发支出专账或辅助账全覆盖,引导企业有计划开展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
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编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图谱,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综合运用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着力攻克一批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聚焦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等主导优势产业的创新需求,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加强技术领域系统部署,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和制高点。
三、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
积极探索“企业出榜”的项目形成机制,切实发挥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的协同攻关机制作用,推动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各方面力量的融通创新,加快发展宿迁高新区国家级高性能纤维制品及复合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着力建设沭阳经开区纺织纤维新材料、宿迁高新区橡塑新材料产业、泗阳开发区功能纤维材料和宿城开发区激光产业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更多开发区产业集群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
第三节 打造高端创新平台载体
一、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充分发挥创新载体引才聚才优势,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国字号”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落地建设,助力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支持聚萃功能复合材料研究所、先进光源技术研究院发展壮大,积极推进武汉纺织大学沭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绿碳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平台加快建设。充分发挥“手性药物反应与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复合涂层功能膜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的前瞻引领作用,面向行业共性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深化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全面合作,充分发挥院地联合科技攻关引导资金的作用,力争在专业研究所共建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二、优化创新载体空间布局
促进创新创业载体提质增效。加快众创空间建设,突出产业导向,顺应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创业趋势,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众创空间。大力引进科技孵化器专业运营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发展,加强绩效考评奖励,提升孵化运营水平。通过委托运营、合作运营等模式,招引一批服务体系成熟的高端服务机构,完善“创投+孵化+服务”发展模式,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推动科技产业园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宿迁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明确各类科技园区新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高新区、科技产业园、科技综合体、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努力打造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先行区、引领区、示范区。积极推进宿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高新科创走廊、高新智谷、宿迁大学科技园等创新集聚区规划建设。支持各开发区规划建设一批科技产业园,构建集研发、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基地。支持沭阳软件园、宿迁北斗电子信息、筑梦小镇、激光装备产业园、膜材料产业园、京东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西交大宿迁科技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强高校资源与科技产业园的合作,集成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着力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布局建设开放性科技服务平台,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研发和应用需求,拓展实体经济应用场景,促进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大型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政府财政支持的重大科研设施与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用户开放,促进科学仪器设备使用服务的社会化。鼓励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检验检测、人员培训、科技咨询、设施共享等公共服务。推动数字领域的骨干企业搭建开源共享的重大开放创新服务平台。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开发区为依托,坚持比较优势,突出差异化发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功能定位,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按照“科技+人才+产业+生活”融合发展模式,引入创意概念验证、孵化加速及产业化三级应用场景,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引导科技综合体纵深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科技综合体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场景供给,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催生一批科技型企业。加快探索以利益直达为重点的科技成果在地转化机制,完善离岸研发(孵化)与在岸转化有机统一的科创工作机制。加快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
加强政策引导与服务体系保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深入推进校地院地融合创新,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开放创新,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集聚专业资源,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综合能力和细分产业专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成果承载能力,建立起常态化、高频率的成果发布、对接机制。深化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推进科技攻关引导资金建设,加强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整体效能。
第四节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一、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以“科技赋能金融发展,金融助力科技创新”为原则,完善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打造“科创港湾”金融服务品牌。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通过制度创新畅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渠道,降低其交易成本,促进其生命周期融资链的无缝衔接。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多样的股权融资。增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自主创新动力,加快突破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鼓励中小金融立足当地特色和科技企业发展阶段特点,积极探索创新“人才贷”“政信贷”“科研基础设施优惠贷”“企业创新积分贷”等产品,切实增加科技信贷产品供给。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解决保险公司发展科技保险的后顾之忧,丰富知识产权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品种,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加大对科技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科技保险保费补贴,降低科技保险产品价格,增强科技企业投保意愿。保持高端制造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等较高增速,不断提升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
二、着力集聚高端科技人才
实施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持续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系列赛事,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需求,引进一批国内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强化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深度推进产才融合。加快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国内外吸引优秀博士来宿从事博士后研究,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成才的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卓越工程师人才。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推行科教、产业部门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深入推进“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计划,优化“产业教授”选拔方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宿迁科技创新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制度体系。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统筹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以高新技术企业、“链主”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开展科研攻关,进行发明专利挖掘和布局,鼓励外贸企业积极进行海外专利和商标布局,支撑企业“走出去”,依托市级知识产权强企、强链计划,开展细分领域专利信息分析,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引导上下游企业构建专利池,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全面推行知识产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加快形成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构筑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第八章 坚持绿色低碳 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第一节 节约集约用地
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
结合产业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突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合理划定工业用地范围,不断优化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集聚,统筹预留高标准的厂房建设用地,保障小微企业用地需求。新增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原则上布局在产业园区内,且需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持续加强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严格依据详细规划核定规划条件,并在后续方案审查和规划许可阶段落实。涉及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的区域,可结合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目标和企业发展意愿,深化细化提出具体地块改造更新的差异化规划管控要求,明确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地块规划条件实施,保障产业有序更新。
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滚动开发模式,实现“开发一片、成熟一片、收益一片”的良性循环。各类开发园区申报设立、调区、升级范围的土地,必须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强化工业项目用地管理
严格新建项目准入。按照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境程度和能耗限度等“六度”标准,加强对项目的分析研判,规范项目准入,对拟引进项目的投入、用地、环保、能耗、安全、效益、风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新建项目应符合《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2022年版)》要求,原则上新建入园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严格用地规模,对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应当通过节地评价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用地功能分区和规模。
鼓励建设使用高标准厂房。优化产业用房建设管理,研究制定高标准厂房设计和验收规范,探索制定工业“上楼”适用范围、产业引导等工作指引,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或租赁的形式使用四层及以上配工业电梯的高标准厂房。鼓励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等行业建设使用高标准厂房。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租用高标准厂房。
着力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完善开发区用地管理工作措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导向,对“低产田”和“高产田”进行差别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提高主导产业用地投入强度,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清单管理制度,根据项目优先级统筹安排重大产业类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用地。强化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用地管理,加强对建设用地实时实地监控,严格落实土地动态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已供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进度。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优先保障优先发展类企业项目新增用地需求,支持鼓励提升类企业项目发展用地,对监管调控类或落后整治类企业新建工业投资项目,原则上不予支持其新增土地供应申请,但支持其实施“零用地”技术改造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转型转产。
三、完善土地供应方式
统筹开发区地下空间利用。鼓励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地下空间科学利用、复合利用。各地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适时统筹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因地制宜明确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地下空间的开发目标、重点区域、分层分区和协调连通等规划管控和建设要求,统筹开展人防工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建设。详细规划要明确具体地块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控要求。工业用地结建的地下空间建筑面积可不计容,不收取相应地下空间土地出让金。规范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
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同一地块内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服等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工业用地可有条件兼容生产服务、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科研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进一步实现功能混合。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及特殊功能需求的,不得混合利用。优化混合用地指标约束,合理确定混合用地地价。
创新工业用地配置模式。积极推广“标准地+定制地+双信地”等配置模式,实施明确用地各项主要开发指标的“标准地”,针对重点行业明确准入标准的“定制地”,实行工业用地“土地出让合同+投资发展监管协议”、通过建立信用监管机制优化审批流程的“双信地”,为工业企业提供便捷畅通的“模块化、集成式、可选择”菜单式土地配置服务,推动项目加快落地。
四、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空间
完善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工作机制。编制并发布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通过产业更新、增容技改、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引导存量工业用地多途径盘活利用,优先用于新产业发展。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搭建市场平台,健全交易规则,畅通信息渠道。允许土地使用权人自主再开发,或以转让、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发低效工业用地。
健全退出机制。建立自愿协商退出机制,因企业自身或政府原因无法开发建设或运营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为落后整治类的工业企业,鼓励企业主动关停退出。强化土地强制退出机制,将投入产出和亩均税收等指标以及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等要求纳入投资发展监管协议,明确违约责任及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条款,并严格落实。
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总量及年度处置任务完成情况、存量土地供应占比相挂钩。建立健全低效土地再开发、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通报制度,持续开展开发区闲置土地专项清理,规范用地秩序。督促低效用地企业增资改技,通过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实现提档升级。搭建闲置资源信息库平台,及时共享闲置资源分布、数量、资产等信息,促进意向达成。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僵尸企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促进开发区绿色升级
一、加快绿色转型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依法深入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探索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模式创新,持续推进开发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推进清洁运输。
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智改数转绿提”项目试点,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龙头企业带头,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调优开发区产业结构。鼓励开发区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积极引入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引入“零染”“再生”概念,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工业废水集中收集处理、一般固废收集处理、危废处理处置及监测监控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废物处置利用、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等能力建设,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推广使用环境保护综合名录,推动开发区及区内企业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
二、促进开发区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开发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实施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动工业企业节水减排。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工业固废处理中心建设。探索实施能源梯级利用,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数量需求,规划和设计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能源梯级利用技术方案。
三、推进绿色制造
推动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标准建设改造厂房,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推行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绿色工艺、绿色生产、绿色产品、零排放、产品回收,推进制造全过程规范控制、智能控制,加快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和参与绿色产品标准研究与制定,发展绿色制造业。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评价咨询、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发区开展绿色示范工作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加快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建设绿色工程,推动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支持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区。
四、探索建设绿岛
按照“集中建设、共享治污”理念,在板材、印染、涂装、电镀、污水处理等环节,规划建设一批“绿岛”项目,通过集中制造环节,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达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在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或依托现有大型板材企业,集中建设符合低挥发性要求的脲醛胶生产项目,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布局建设印染中心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推动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产业绿色发展。
第三节 推动节能减排
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加快建设一批低碳试点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创新开发区区域节能评估,明确与产业定位相适应的节能措施和能效标准,制定区域节能审查负面清单。加强节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支持引导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能效提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开发区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持发展氢能应用,加快清洁能源利用。推行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健全园区绿色金融体系,实现开发区内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供给高效精准对接。
二、开展污染排放专项整治行动
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整治力度,综合评估开发区企业污染排放情况,分级分类提出治理措施,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常态长效“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
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监控大气污染,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加快水环境综合治理,围绕开发区工业企业污水水量、污染物特征、水环境容量等因素,推进配套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及管网建设,推动开发区全面完成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新建开发区同步配套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染在线监控系统。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供地管理,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强化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控,加强固废危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环境监管,推进危险废物收运中心、处置设施和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升开发区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理水平。
三、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模式。强化开发区管理机构的监测监管主体责任,统筹安排开发区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建设,大气、水等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结果与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非在线数据存档备查,督促排污单位落实自行监测责任,深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建立开发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并与入园建设项目及时共享。强化开发区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夯实企业主体环保责任,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龙头企业响应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号召,围绕重点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对话沟通平台,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加快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
第四节 提升开发区本质安全水平
一、压紧压实区域安全主体责任
企业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区内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领导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完善开发区安全监管机构,充实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引导企业编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和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开发区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
二、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
组织开展开发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安全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提出消除、降低、控制安全风险的对策措施。全力推动开发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各项任务,督促开发区做好涉爆粉尘、液氨制冷、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建设施工、城市建设、危险废物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安全隐患问题整改。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摸排、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各类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每月报告、双月督查、季度评估”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检查频次和执法惩处力度,实行重大安全隐患督办制。
三、提升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
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采用“互联网+产业”模式,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定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实现对经济开发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控预警。系统性提升安全监管人员配备力量,开展安全监管培训,保障安全监管执法到位,坚决杜绝安全监管“盲区”和“真空”现象。强化应急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制定总体应急救援预案及专项预案,定期检查企业应急准备工作开展情况,督促企业修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加强演练;统筹开发区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与开发区周边重点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的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做到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安全高效。
第九章 组织实施保障
第一节 注重统筹协调
一、坚持统筹发展
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原则,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开发区管委会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本规划,进一步明确规划期间开发区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和工作重点,做好与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要求之间的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一致、相互协调、科学有序。
二、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自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市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协调解决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市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各开发区实行分类指导和支持,研究出台具体支持政策,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开发区管理机构编制、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具体指导。各开发区要高度重视,结合本规划与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切实把规划理念和规划内容落实于开发园区建设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中。
三、建立评估机制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督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客观总结规划实施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各开发区先进经验,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开发区经济发展水平考核体系,对开发园区分类建立差异化、可量化考核机制,完善开发区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增强考核导向作用,建立有效内部竞争合作机制,营造各类开发区争先进位、协同发展的干事创业氛围。
第二节 完善体制机制
一、压紧压实开发区主责主业
聚焦理顺管理体制,严格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相关规定,进一步厘清开发区与其所在地政府权力与职责。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压紧压实开发区主责主业。按照宜放则放、应放尽放的思路,将开发区发展急需的项目审批、园区建设、综合执法等权限有序下放,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
二、推进人员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
建立灵活高效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和差别化绩效激励制度,推动人员力量向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等一线经济工作集中。推进优化干部人事管理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开展“员额制”和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确定薪酬分配具体办法及标准。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推动开发区与特色园、南北共建园实行人员双向交流、挂职,赋予特色园用人自主权。
三、探索市场化招商
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加快培养招商骨干,引进熟悉产业发展、掌握政策和国际商务规则的招商人才,锻造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探索“招商局+招商公司”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组建招商公司,赋予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职能,建立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县(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接力挖掘优质项目源,推进资本协同招商。
第三节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指标监测评价和企业满意度评价,以评促改,加快由应急性举措向制度性创新转变,由平面化服务向立体式服务转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支持具有较好基础的开发区集成复制国家和省内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依法精简投资项目准入手续,强化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多证联发等改革事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优化开办企业流程,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强化审管联动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提升信用监管效能。
提升政务服务便利程度。以“提升服务效率、锻造优质服务、开启数字政务”为导向,强化顶层规划政务服务方案和智慧运营政务服务体系,搭建平稳、高效、实用的一体化互联网综合政务平台,建立拓展线下实体大厅,实现线上线下并行服务。提供项目建设全流程和企业准入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专业化全链条帮办代办队伍,不断丰富“宿迁帮办”“宿迁速办”“宿迁免费办”品牌内涵。强化落实“三个90%”“三个之前”要求,持续擦亮宿迁“五心”服务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
打造安全、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硬保障。全面贯通企业周边道路,全力推进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开发区交通承载能力,优化开发区路网。合理规划给排水设施规模,扎实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梳理配电网系统供电能力现状及开发区电力需求,建立项目库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有序建设或改造一批工业集中热源和配套设施,保障新增用热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完善通信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和网络数据承载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围绕传统基础设施开展数字化升级,进行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电网和智慧能源等场景试点。
形成协作、友好、便捷的企业合作软环境。鼓励开发区探索构建基于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的虚拟园区,引进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或关联行业协作潜力的主动发现与定期报告,为企业提供虚拟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涵盖行业数据资产流转、管控、追踪、溯源等全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大数据平台,推动产业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推动区块链在园区招商服务、商贸服务、治理和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三、提升生活配套服务水平
鼓励开发区建设多元人才住房,按“职住平衡、就近建设、个性共享”原则打造人才公寓项目,营造宜居宜业居住组团。探索经营性用地出让定向建设、运营方投资建设等模式,推进各产业园区内商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高标准打造集商业、酒店、办公研发、住宅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注重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均衡配置,提升综合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开发区环境综合提升项目,实施公园绿地、道路景观提升改造工程。